學習生物動能頭薦骨常見提問 Q&A


Q1:一個手位需要待多久?何時更換到下一個手位呢?

如果能傾聽到潮汐(中潮),可藉由液態身體的品質、幅度、強度,作為一個指標,或是按照自己的直覺判斷,亦可和案主溝通、討論。

若是遵從無為之道,便無「做錯」之疑慮。身體是整體性的,不用太擔心換手位會阻斷療程,該發生的不會被阻止。

Q2:手上有感覺到液體的流動感,有時是順時針有時是逆時針的旋轉,或是螺旋的移動,請問那是什麼?有什麼意義嗎?

如果還未經過整體式轉換之前所出現的任何液態流動、移動,稱為「液態震盪」,它不太具有意義的指標,只需要留意就好,不要太關注它。

等待經過「整體式轉換」後,連結到液態身體時,就會有不同的液態品質和質地,看看是在個案開展的哪個階段,所感受到會有不同的意義的呈現。

Q3:在接受個案時常常睡著,是因為什麼呢?

以下有幾種可能性:

1. 有時候是因為太累了,平常生活工作的步調比較快速、忙碌、緊湊⋯⋯有做不完的事和不斷發生的新挑戰,長期處在承受較高壓力的環境下,因此身體真的需要一些時間好好的休息與放鬆,這是整合很好的方式之一。

2. 即便睡著了,身體還是有可能會發生療癒的,有些個案透過言語是可以回答問題的。進入深層的放鬆狀態時,個案知道自己在打呼,一聽到自己的打呼就醒了,透過語言問答,是可以回答的,只是不習慣深層的放鬆,所以睡著了,但他是臨在的,身體知道發生什麼,一切運作非常良好,是一個很棒的狀態。

3. 還有另外一個可能性是「解離」——個案的系統產生切斷或是逃跑的狀態。和他談話「沒有回應」,會覺得這個人不在家、不在身體裡,或者是這個人有時候會「答非所問」,代表觸及到個案生命歷史的一些狀況中的保護模式。在解離時睡著有時睡起來之後會有些頭昏,或是不太舒服覺得頭部漲漲的。

Q4:在個案中,自己平常是感知很清晰的人,然而為什麼有時會感覺不太到自己,或在手感/體感上感覺不太到什麼?

這和執行師與個案之間的「動力關係」有關。

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各自的生命過往歷史,基於要給個案的執行師本身的條件(理解的知識、靜心的品質、意識的層次)會帶領你去到的層次,也會為你們這次的個案療程會帶來不同的色彩,不是他自己的氛圍,或是你自己個案本身的狀態,是彼此一起共振的頻率和場域而創造出來的。

當你是執行師/給予者時:

感覺不太到的情況,有可能因為是身體系統的當下狀態比較凝滯⋯⋯或也有可能是系統不想呈現太多?也許因為動力關係、感到不安全、無法安頓,也許是還沒準備好⋯,這與執行師有無歸於中心和紮根不一定有直接的關係,要先去尊重這個狀態。

去感覺那個「感覺不到」的品質,與之待在一起,也保持距離留有空間,尊重系統的意願。

若是執行師自己個人的議題被個案共振,這也有可能讓自己看不清楚現在到底發生什麼事。記得一定要待在自己的中線、自己的中心,讓自己是紮根的,保持著中立。

當你是個案/接受者時:

當感覺不太到什麼時,有可能是觸及到自己的過往歷史,有一些情況是關於「開刀、麻醉」的經驗,或是因應當下狀況出現了「解離」的模式,場域中呈現一種霧濛濛、感知不太清晰的情況。

還有另外一個可能是執行師不夠臨在在當下這個現場,這會讓那個觸碰在感受上是不太具有安全感的,在這個狀況下,也可能導致「感覺不太到」的情況發生。

Q5:手上感覺到脈動,像心跳一樣的跳動,那有什麼意義嗎?

可以感覺一下跳動的頻率,很有可能是系統在進入療癒過程中,一種釋放過後象徵療癒性的脈動。

Q6:生物動能頭薦骨方法,是否需要實際觸碰到身體呢?

在課程練習、給個案時,執行生物動能頭薦骨時還是希望能觸碰到身體。

因為我們這項工作是在身體上「實際」的碰觸,不是在身體的之外工作,如果個案覺得你的手的力道太重,不是說一定要把它拿開,而是你可能可以試試看,更換到邊緣(輕、柔、保持接觸但遠端)的位置,或是其它手位。

如果你需要以跟身體有距離的形式進行工作,可以重新為此形態命名,但不能說是生物動能頭薦骨的方式。

Q7:關於「整體式轉換」,不管待多久都會自行發生嗎?

通常在一般的個案,可能會要需要待5~8分鐘的時間來進入整體式轉換,但視個案的系統狀況而定,有時可能需要換到另外一個手位才會發生。比較固定常來的個案,或是熟悉的朋友,在時間上也有可能會是縮短的。

同時,也與個案自己本身攜帶的過往歷史有多強烈有關,有時候會碰觸到一些比較挑戰的過往歷史,如:家庭的暴力(語言、情感上、行為上)、重要的人離開、重大的車禍、意外、開刀、手術⋯⋯等,執行師所提供的臨在品質,很有機會協助案主的被啟動的情況逐漸和緩、安頓下來。

然而,也有一些個案,可能會需要多花幾次的時間,才能夠完成整體式轉換。也許執行師一開始選擇的一般性的傾聽手位並不是太適當,觸碰到了未解決的過往歷史、未盡事宜、很多的創傷……,以致於你將手放在這邊,卻沒有什麼感覺。過往歷史所致的較凝滯區域,需要多一些的工作時間。

在生物動能頭薦骨中,從一個輕鬆、容易、安頓的入口開始,首要的是去建立「和健康的連結」以及連結「整體性」。我們要去創造有空間的品質,能夠讓無論是執行師還是案主都可以去感覺到生命的氣息,以及生命力,這可以讓我們持續開展。

Q8:「長潮」和「中潮」是由執行師決定的場域嗎?

祂們其實是同時一起進行的,只是在不同的層面。

執行師可決定或調頻到欲連結的能量場域,有時是系統智慧會邀請而至,比較不是由執行師所決定的。根據當下的狀況,執行師做出適切的回應。

Q9:身體會如何去回應執行師的臨在呢?

身體系統中的液態身體會很敏感的去回應執行師提供的場域。

有時執行師的臨在感太強,會造成個案液態身體更多的波動,甚至是擾動⋯;有時也有可能是相反的,臨在感太輕,場域彼此沒有連結,個案容易感覺到不被護持、不安全,在此情況下很有可能就會解離。

執行師可以看看如何調整,讓個案感覺到滋養和支持。

Q10:如何知道「惰性支點」的位置?

給自己足夠的時間等待,也讓系統呈現想要工作的地方。藉由你的臨在,身體會向你呈現惰性支點的位置,即便你的手不是擺放在那裡。

有時症狀會是在惰性支點上,有時症狀不會是惰性支點,所以不一定要太針對症狀去聚焦、跟著症狀、疼痛的位置去做處置。

讓自己保持敞開,感覺整體,看看系統想要呈現什麼?相信直覺,相信潮汐。

Q11:對於比較強烈的惰性支點,我們應該怎麼處理呢?

一個很強的惰性支點,不只會存在身體層面,情緒、能量層面也是會受到影響的。

對於比較強烈的議題,的確需要花一些時間才能消融,需要有耐心的處理。就是讓自己去邀請系統,一層一層的去工作,信任系統會在祂想要的工作層面中,沉澱下來。

當議題消融時,真的會有一種自由自在的空間正在擴展。

Q12:自願/非自願的醫美整型手術,也會對身體造成惰性支點嗎?

在皮膚、肌肉層面的醫美技術,身體多多少少都還能有吸收、緩衝的空間。

若時間一直延長,或藥物劑量持續的增加或反覆、頻繁的施打,有些具有時效性,當同一部位長期接受入侵式的治療,皮膚、薄膜及肌肉組織也會因此面臨重覆不斷吸收,可能會分佈的不夠均勻、負擔過重,筋膜層會變薄,失去原有的彈性、韌性、支撐性、空間,會有一些組織的沾黏,造成外表上的表皮、脂肪組織下垂速度更快、僵硬和整體不協調的狀態。

如果是針對面部骨頭層面上的調整、移動、修改的手術,也會影響顱顏結構的支撐性,讓皮膚、肌肉會失去基礎結構,反而容易提早鬆垮。同時也會影響顱底的穩定性,會造成偏頭痛或是顳顎關節失調的可能性。

對身體而言,任何一種對軟組織上的小切口、醫療治療措施、開刀、手術⋯⋯對身體而言都是一種入侵,會讓身體感受到威脅,進而形成一種保護的防衛模式。

有時身體能夠經由時間、些許的移動,慢慢去消化曾經經歷的過程,但也有可能經由一段時間後,身體仍無法消融這樣的外加力,就會出現一些代償模式,協助身體能繼續生活下去。

這慢慢的就會形成惰性支點的狀態。


※ 本平台上刊載的任何內容,均不應被視為醫學上之建議。 
關於您的個人健康狀況,請向您的主治醫生或相關的專業人士諮詢。